close

IMG_4936.JPG

這次帶社團做實驗,有別於先前的解剖內容,這次的原理是簡單的本氏液與糖類的關係

 

引發這個實驗的原因,是緣由於自己在高中時參加的學科競試,這就是比賽的實驗題

那時會場提供可用的實驗器材,並放置幾種水果,要讓我們測試出那些水果的甜度差異

整個實驗的原理相當簡單,就是用本氏液來測定各種水的含糖量的多寡

但是因為沒有附上實驗步驟,所以就是要自己去設計出一個完整的實驗流程

對於高中生而言,若沒有經過事先的訓練,對於這種定性又定量的題目會產生許多問題的

但是,若能平時讓學生多練習這種思考性的實驗,是有助於他們日後對於科學實驗的剖析與了解

 

這次自己選用了四種水果,分別為芭樂、西瓜、荔枝以及香蕉,而選這四種水果是有原因的

IMG_4906.JPG

西瓜與荔枝是屬多汁的,芭樂呈纖維化,香蕉磨完會成泥狀,四種水果在粹取上是大不相同的

 

有學習本氏液測定方法的人,應該知道測定時需將本氏液與溶液混合,並隔水加熱

待顏色改變後,再依顏色的不同來區別出含糖的差異

IMG_4905.JPG 

本氏液淡淡的藍色,其實還蠻漂亮的

顏色變化的範圍可分成為   藍 綠 黃 橙 紅,溶液中糖分越多,顏色會趨向紅色變化

 

進行這個實驗之前,就有先讓學生三個為一組進行討論,各組自行設計出實驗的步驟

其中,最令他們覺得困難的部分,就是如何粹取出芭樂的汁液

不像西瓜、荔枝這類多汁的水果,那如何在這比較的實驗中做出定量的計劃呢?

IMG_4898.JPG

有組別提出取等體積的芭樂出來研磨,然後取磨出的汁液;也有人直接說取定量的芭樂液

其實,如何量取水果汁液的部分,在這實驗中是佔了很最重要的部分

因為怕加水後再粹取出汁液的話,可能會造成該水果糖分濃度的下降,結果可信度就降低了

若不加水,有些水果根本就粹取不到汁液。這個矛盾點就是這個實驗決定性的一環

 

學生的當天的做法,主要是一直研磨芭樂,讓它可以滲出一些汁液來

IMG_4900.JPG

更有同學帶著秘密武器 -  瀘網,將芭樂渣放進去後,壓擠出汁液來(好辦法)

IMG_4909.JPG

 

大部分的組別,在研磨時都會放入一些水,以便汁液的取用,但是這也會影響到汁液的濃度

應該在所有水果的粹取過程中,一致性地加入相同的水量,這樣濃度稀釋的程度才一樣

然後再從不同水果的粹取液中各取出等量的溶液(5~10ml),以及本氏液,再隔水加熱

IMG_4932.JPG

 

在最後這個與本氏液的混合過程中,控制置於試管中測試液的量是值得注意的

因為水果汁液的顏色不一,有些顏色太深,如果量太多的話,會淡化本氏液的顏色

此外,應該要設置一組控制組(不放水果汁液,只放純水),來和其他測試液做比較

IMG_4939.JPG

等待變色的過程中,最好能用相機拍照紀錄

因為顏色是連續性的變化,看著看著,都覺得差異不大,但是從照片中明顯發現顏色的差異

所以這個實驗只要能突破粹取汁液跟定量這兩個重點,就可以順利完成了

據學生的實驗結果顯示,甜度大小依序:西瓜>荔枝>香蕉>芭樂

其實,香蕉磨成泥狀後,水加太少的話,也是挺難粹出汁液的 orz

 

這一組並非是最成功的一組,但是,當我看到這些試管的時候,卻讓我有點懷念

IMG_4945.JPG

彷彿是看到十幾年前自己參加競賽時的結果,那時我也是胡搞瞎搞的

但是,自認為那時我的顏色所呈現的變化比這組來得明顯更有層次 XD

 

希望可以藉著這次的實驗,讓學生可以多多思考一個實驗的計設內涵

不要讓做實驗變成照本宣科的固定形式,而是要讓其中充滿一些想像的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賢 的頭像
    阿賢

    冷氣團

    阿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