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幫忙老婆準備晚餐的時候,突然發現幾顆預備要煮湯的雞心
看到上面的血管,讓我不禁聯想到循環系統裡的心臟與血管
索性之下,拿了吸管並和血管接了起來,再用口含水注入,發現到雞心下半部好像有膨脹的感覺
靈機一動,覺得這也是一個適合用於解釋心臟循環的狀態與方向的實驗材料
因此,就衍生出這個實驗......在網路上也查到不少關於雞心解剖實驗的資料
想說也要帶著社團做實驗,就拿這個實驗來試試,應該會不錯玩的
於是在社團課前幾天,就先自己一個到實驗室操作一下實驗過程
這是雞心的背觀圖,比較明顯的是上面白白的脂肪組織,以及上面那粗&黑的血管
其實那是動脈,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有較厚的管壁,所以可以將之撐開、撐起
二是因為後來的解剖中,現在與心室相連結...藉由以上面兩點綜合推測這血管為動脈
相對而言,靜脈因為管壁較薄,支持力較差,所以幾乎都是深陷於其他組織內,不好找出
所以後來的實驗步驟,大多是以動脈為出發點
於是便將動脈由基部剪除,再沿著血管,將心臟剪開,即可看到內部結構
由示意圖可以發現,雞心的左心室比右心室大了許多
照片取自http://chickscope.beckman.uiuc.edu/explore/embryology/day02/comparative.html
而瓣膜的話則是以與左心室相連接的部位比較明顯
但是當真正看到瓣膜時候,和在課本上看到的印象有點落差,差點就找不到
後來的實驗過程就是要做雞心的循環通路
目的是分別在動、靜脈插入滴管,藉由心臟循環的原理,讓兩支滴管的水位做相對變化
但是由於靜脈不容易找,所以就逆著流向來著手,於是就先用滴管插入較明顯的動脈
再擠壓空氣或水進入心臟,可以發現雞心充氣後心室以及心房(較明顯)會膨脹起來
利用這個方法可以找到塌陷在組織的靜脈(出氣/水孔),以及了解心臟裡是否有血塊阻塞
再將滴管插入靜脈/出氣孔,再將水擠壓入心臟裡,就可以看到水位的變化了
後來再將心臟解剖開來,可以看到兩根滴管在裡面的相對位置
切的時候運氣也不錯,剛好可以看到瓣膜的位置
而且發現到左心室的肌肉層真的是很厚,相信是具有比較強的收縮力
這剛好可以跟我們人類左心室做對應,所以我們左心室也是具有較厚的肌肉層
隔天就讓學生親自動手了,成效也不錯,他們也都有完成心臟的循環通路
而且,他們所找到的瓣膜更加清楚,實在很不錯..
其中一組,在從動脈壓水進入心臟的的過程中,意外觀察到瓣膜防止血液逆流的現象,很棒
實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親手接觸到心臟,了解其中的結構,這對他們來印象一定很深刻
整個過程兩節課就可以完成,算是一個中小型的實驗
ps. 覺得Canon G10的錄音效果也是挺不錯的(影片皆有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