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是我們常常食用的軟體動物,以前看到的動作,就是吃吃吃,也沒有想過要解剖牠
也因為常見,取得方式簡單、便宜,一整個就是平民化,相信解剖後帶給學生的衝擊一定不小
自己趁著下班後,跑去黃昏市場買了一袋文蛤
買得比較一般大顆,所以貴了一些,但還是比牡丹樓的超值餐來得便宜
有詢問一下老闆如何讓牠們保持活力,他就說回家直接放冰箱冷藏,活個三、四天沒問題
剛開始還半信半疑,想說如果真的都掛了,就全部煮湯喝掉,也沒虧到....
結果到實驗那天,放在水中,過一陣子後全部都把出入水管放出來了,全活,真厲害
之後每次跟老婆去全聯的時候,看到冷藏室裡的文蛤都會過去按個幾下,還是都可以看到牠們的反應
要觀察文蛤內部構造,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如何把緊閉的雙殼給打開
這時候,溫柔是沒有用的,一定要用蠻力扳開
先用刀子撐開一點空隙,再把攝子放進,用力一扳.......
結果竟然出乎意料之外......硬殼就這樣破裂,還有一部分就這樣飛出去......害自己嚇了一跳
這就剛剛好弄拙成巧,可以觀察到軟體動物的重要構造–外套膜,以及跟外殼的相對位置
因為外套膜可以往外分泌真珠質,隨著時間慢慢形成外殼,以保護內在的重要臟器
出入水管,這是大家看到活文蛤時比較常見的構造,負責帶著養分、廢物水流的進出
當打開雙殼後,可以看到出入水管的內部,這讓自己有點意外
原本以為出入水管的內部應該是一個密閉的空間,水流僅由水管進出
後來才知道並非如此,水流的進出並不是完全由這個與外套膜緊連的構造所控制,雙殼間的縫隙亦可
自己原本的想法是像利樂包一樣,進出只有吸管的開口而已
但現在看到的樣子,像是用吸管喝可樂,但是可樂還是可以從開口倒出來
將殼剝開後,可以看到另一重要構造–斧足,以及其運動的過程
此時,真慶幸自己扳殼時的「失誤」,因為有這個「失誤」才可以觀察這有趣的畫面
斧足上有許多神經,用以控制運動的表現
文蛤斧足運動
看起來很像是在吐舌頭的樣子,很有趣
最後還是要把殼給打開,這樣才方便觀察內在構造
於是就用解剖刀,切開殼內前後兩端的閉殼肌,就可以輕易地打開兩殼
只要在剛開始的時候,用解剖刀從緊閉的雙殼縫隙中伸入,小心地切開這兩個閉殼肌
其實這也是最省力,而且破壞最小的方式
文蛤裡總共有四片鰓,左右各兩片,介於外套膜與內部臟團間,很明顯
我們食用的時候,鰓會因煮熟而萎縮,但是仔細找還是看得到的
用顯微鏡觀察鰓的末端,可以發現有許多纖毛,可以協助水流的流動
文蛤鰓圍纖毛運動
放大版
把鰓往旁邊撥開後,仔細觀察雙殼連接的基部附近,就有這次的觀察主角–心臟
「打從娘胎出來,對於文蛤的想法就是吃,那有想到什麼心臟,更不用說想去看牠的心跳」
我想許多學生應該就是這樣的想法,不意外,因為自己剛開始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
心臟,在循環系統佔著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持續不停的收縮運動,就是負責循環的動力來源
沒有了心臟這個動力來源,物質的運輸將會停擺
仔細觀察文蛤的心臟位置,鄰近於腸道,彷彿亦具有推動排泄物的功能?!
文蛤心跳
心博的動作相當緩慢,要細心觀察,一定看得到
當學生看到這個現象時所發出的讚嘆聲,代表這個實驗就有價值了
至少,讓他們以後吃文蛤的時候,還會停下來想一想曾經看過牠的內部構造,還有心跳呢!!
其實在內部的構造,主要是這陀臟器團
老實說,真的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不要問我,煮熟了一口下去就算了 Orz
其他相關或是更仔細的內容,在 阿簡生物筆記 中有更全面的說明